当前位置:耘佑范文网 > 作文范文 >

产业承接的基础条件和低碳要求

| 浏览次数:

【摘要】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皖江地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一些跨国公司瞄紧改革的步伐,渐次深入皖江地区,联合利华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以来,联合利华先后进行了由英国向上海、再由上海向合肥的两次转移,并积极实施“绿色工厂”计划,其成功经验对国内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的产业梯度推进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产业承接 基础条件 低碳产业 绿色工厂

产业梯度转移是动态的、非均衡的经济发展现象。因为不同区域的产业梯度差异,当高梯度区域在某一产业上不再具有优势时,会将其已经处于劣势的产业转移到较低梯度的区域,同时为保持其产业优势地位而创新新的产业。作为接受梯度转移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产业承接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时实现了产业升级。

1. 联合利华公司的两次产业转移

1.1联合利华公司向上海的跨国转移

联合利华集团是由荷兰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国香皂公司于 1929年合并而成。总部设在荷兰鹿特丹和英国伦敦,分别负责食品及洗洁剂用品事业的经营。联合利华公司位于《财富》全球500强前列,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在日化行业也位居全球第二。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利华兄弟在上海黄浦江畔建立了中国肥皂有限公司。改革开放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与上海制皂厂、上海日化开发公司共同组成上海利华有限公司。从1986年到2005年,联合利华在上海建立起新的生产、出口基地和全球研发与管理总部,由工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国际性产业梯度转移。

1.2联合利华向合肥的产业转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业务量庞大、人员及机构臃肿的联合利华公司销售及利润增长日益放缓。当时,联合利华的销售额连续数年徘徊不前,开始考虑在中国要关闭成本较高的工厂,向低成本区域转移生产基地,提高企业发展速度。经过精心调研,考虑到设在上海的四个日化生产厂的成本过高,且无压缩空间,最终决定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转移到合肥,并将合肥工业园打造成它的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1996年,联合利华已经开始与合肥日化总厂共同投资组建了合肥利华洗涤剂公司,最终收购中方股权成为独资企业,但那只是一个合资到独资的过程。2005年,根据总公司在全球开始实施“一个CEO”管理体系的战略部署,联合利华大中国区总裁薄睿凯(FrankBraeken)及团队一手策划和完成了“一个联合利华”在中国的整合。最终将原来分布于上海、合肥等地的数家工厂资源全部整合进合肥工业园,进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生产和出口基地,保留上海研发与管理总部。

至此,联合利华在完成了第一次的跨国转移之后,在中国国内实现了又一次产业梯度转移。

2.联合利华向合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分析

联合利华由上海向合肥转移的基础条件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定的产业级差

产业梯度转移的基础条件是区域间存在产业上的梯度差异,如果不存在产业级差,产业转移也就无从谈起。从产业梯度上来看,上海的人均GDP位居全国首位,而当时合肥则处于中等偏下的位次,两者相差5-6倍之多。这就是说,在经济的宏观层面上,两者之间具备足够的梯度级差,这是进行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梯度级差分析而作出转移决策,我们认定是利华公司在中国境内发动的名副其实的梯度转移,这与建立单个的“三资企业”是有显著区别的。

2.2合肥的综合商务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方必须具备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因而其商务成本相对低廉。拿合肥和上海比较,在人工成本方面,上海的人工成本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合肥。根据两市劳动保障部门所公布的数据:2005年度上海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6823元,制造行业平均工资为32554元,加上各类保险、培训等费用,人均人工成本达到51266元,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达到8.9%;而合肥市2005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7794元,制造业平均工资为15600元,人均人工成本为24762元,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约为5%,远低于上海的水平。在地价、物业租金以及水电气等社会供给方面,合肥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降低了企业营运成本,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2.3合肥具备内需型外商投资企业最理想的区位条件

与国内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不同,联合利华生产的是“日用快速消费品”,因而它是典型的内需型外商投资企业,它进入中国的目的主要是占据国内市场,它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出口比例仅占5%。由于东南沿海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因此,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内需型经济的最理想的地区就是中、西部地区。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等市场的日趋饱和,联合利华理所当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廣阔的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中部地区由于其相对优越的居中区位及已有的工业基础,也当然成为建立内需型经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生产基地的首选区位。而以合肥为圆心、辐射半径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覆盖着国土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人口4.8亿,拥有中国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占40%的市场潜力,这自然成为内需型外商投资企业最感兴趣的转移方位。

2.4安徽省及合肥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持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安徽省确定了“东向发展”的战略,希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效能建设方面能有所突破,提高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力。按当时的规划,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7条铁路、15条高速公路,形成东西向发展的快速通道;合肥市也将建设新的国际机场、1000吨级集装箱码头,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例如业已完成的铁路动车组系列,大大缩短了合肥-北京、合肥-上海、合肥-武汉的往返时间。

更为关键的是,为了转变地方政府效能落后的局面,安徽省推行“效能革命”合肥市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和“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良好的法律软环境、制度软环境,有利于企业大大降低经济运作成本。

2.5联合利华在合肥已具备产业基础

1996年,联合利华与合肥日化总厂共同投资组建了合肥利华洗涤剂公司,开始生产芳草牌洗衣粉,继而于1999年收购中方股权成为独资企业。有了上述基础和对合肥的深入调研论证,联合利华规划的合肥工业园于2002年9月一期动工,到2006年9月三期工程最终完成。其间在2003年的时候,合肥利华洗涤剂公司就已形成年产洗衣粉7万余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达5.13亿元。这项投资让联合利华进一步深入了解合肥,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人力资源和产能的储备。最终,联合利华将原来分布于上海、合肥等地的数家工厂资源全部整合进合肥工业园,进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生产和出口基地。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安徽省、合肥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着承接产业转入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条件,为联合利华的成功转移提供了保证。作为产业承接区的合肥,联合利华的产业基地转移,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产业集群效应。

3. 突出低碳经济理念,创新产业承接的更高要求

3.1皖江示范区必须以低碳标准实施产业承接

历经多年方方面面的努力,国务院于2010年初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皖江示范区的运作,除了推动本区域经济发展以外,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示范意义。合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和省会城市,更应该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创新思维。

与这段时期相呼应的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逐步深入人心。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能源创新和节能减排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增长与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的“低碳经济”概念,甚至深入到人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诸如改变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等等。而作为消耗能源并排放污染重头大户的制造业,必须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约能源和减排温室气体的科技创新。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低碳产业可分三个层面:一是包括核能、风能、垃圾焚烧填埋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能源产业;二是以节能及其改造技术、新能源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新技术产业;如热电联产、余热发电和能源精细化开发技术等;三是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捕获和利用技术等。产业承接示范区必须充分考虑低碳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明确指出,皖江地区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3.2联合利华的直接式生物燃料燃烧炉,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

面对低碳经济的时代大潮,也作为皖江城市带最早进入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及时提出“绿色工厂”计划。该公司全球总裁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截至2012年,包括联合利华在全球的工厂,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减少25%。这就是联合利华的“绿色工厂”计划。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积极实施绿色工厂计划,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利华洗衣粉车间以秸秆作为燃料的燃炉,这是中国日化行业中唯一的、也是全球首创的节能减排燃烧炉。

从传统工艺来说,洗衣粉喷粉工序一直是使用煤、重油或天然气等高碳燃料。这种方式一方面浪费能源,更重要的是排放大量以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造成空气污染。联合利华生物质燃烧炉采用油菜秸秆、稻草、花生壳等压缩成的生物燃料,通过直接式生物燃料热空气炉将生物燃料接近100%的充分燃烧,实现了洗衣粉生产过程的能源创新。与使用天然气相比,该燃炉满负荷运行每天使用秸秆燃料约80吨,每年可以消化22.5万吨,比使用高碳能源减排1.5万吨温室气体。除了实现能源充分利用优点,新型燃烧炉燃尽后的炉渣还可用作建筑材料,并且整套设备无废水排出(所用水作为热空气加热器冷却用水,排出的冷却水可循环使用或者作为洗衣粉配料使用),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以全国的洗衣粉年产量为300万吨来计算,如果全部采用生物质秸秆燃炉,每年将可以利用近40万吨的秸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20万吨,节约标准煤20多万吨。

据统计,中国每年农业生产中产生超过7亿吨农作物秸秆,而这些秸秆几乎没有被利用,直接被农民就地焚烧,造成了年复一年的“秸秆焚烧雾霾问题”。它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污染空气、影响交通、破坏土壤,也成为严重的火灾隐患。虽然联合利华的秸秆燃炉成本略高于煤炉,但为响应国家政府的节能、降耗、减排的号召,实现减排目标,他们对生物质燃料项目进行多方研究,最终选择了秸秆燃炉,把洗衣粉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保障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联合利华的直接式生物燃料燃烧炉,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起到了低碳产业承接的示范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三联学院2012年院级科研项目(2012-2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美飞 刘雅玮. 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J]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8年第84期.

[2] [英]杰弗里·琼斯著,王莉译. 再造联合利华[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年2月版.

[3] 朗·西维尔著 姜法奎等译. 核心竞争力[M].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4] 杨航. 联合利华的本土化策略简析--以中国为例[J] 中国科技博览 2009年第28期.

[5] 联合利华:全球首家洗衣粉生产运用秸秆料 2010/9/14/11:57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6] 《世界环境》编辑部. 做个负责任的公民[J].世界环境 2009年第6期 .

作者简介:方 杰 男 安徽省泾县人 安徽三联学院经济学专业带头人 副教授。

李玲娣 女 安徽省合肥市人 安徽三聯学院经法系国际经贸教研室主任 硕士。

汪 昕 女 安徽省广德县人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进出口运作部主管。

(作者单位: 方 杰 李玲娣,安徽三联学院;汪 昕,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承接 条件 基础 产业 低碳

热门排行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篇1晚上八点,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门曈曈日

2023特殊符号图案大全(全文)

๑• •ั๑๑฀฀๑♬✿ 。 :*★☆⊙☺☻☼♠♥♡♣♤♥♦♧♨♩ิε฀฀䁠iddot;฀bull;●○●ゃ卣䁠hearts;♡๑฀฀☜☞☎☏♡⊙◎☺☻✖╄►◄▧▨♨◐◑...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篇1时间匆匆流逝,已经到了农

积极分子谈话记录30篇_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篇一谈话时间:XXXX年6月19日谈话地点:谈话对象:入党联系人:记录人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春晚观后感300字篇1春节是每个中国人都颇为期待的一天,它不仅仅代表家庭团圆的

幼儿园谈话记录: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序号时间去谈心人姓名被谈心人姓名谈心内容备注110 2 26

2020年医院党员谈心谈话记录_2020年谈话记录

职工医院谈心谈话记录单位:职工医院谈心交心对象签名年月日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

【幼儿园谈话记录】 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