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耘佑范文网 > 作文范文 >

讲好本土科学故事,为科技强国圈粉

|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作者从自己的创作实践出发,结合英国王牌科学栏目《地平线》的制作经验,分析了科学节目的创作难度与成功秘诀,提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讲好本土科学故事,而改变国内科学节目量少质低的现状,首先要转变创作观念,把讲故事放在第一位,跳出“说教”的窠臼,遵循电视优先的原则,满足观众对戏剧化的需求。文中分享了许多具体的创作经验和技巧,包括如何兼顾科学性与娱乐性?如何调度不善言辞的专家?如何为深奥的科学课题找到接地气的故事切入点?以及如何调动多元化故事手段和表现手法来讲述科学道理。

关键词:科学故事;科技强国;科学思维;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7-000-03

从一个科盲变成一名科学粉丝要多长时间?我的亲身经验是:一部科学纪录片的制作周期。十几年前曾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学习,当时英国已经是全世界电视节目模式输出最多的国家,而很多的新模式是产生于电视台的科教节目部门,比如BBC的益智游戏《智者为王》(The Weakest Link)和历史真人秀《百年老宅》(The 1900 House)。我当时颇好奇:“科教节目部门为什么善于创新?”老师幽默地答道:因为地球人天生贪玩,不爱学习,科教节目要想吸引观众眼球,就必须绞尽脑汁想出新招。

我在电视台科教频道工作了二十多年,但主要的制作经历是在人文类节目,科学题材的作品真是屈指可数,不仅BTV,国内各地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大抵如此。因为科学节目太难搞了,私底下,电视台的同行们都是视它为“收视率毒药”敬而远之的。

2018年我领到了一份制作“收视率毒药”的任务——拍摄一部四集科学纪录片,宣传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第一次策划会,科委交给我一沓厚厚的文字材料,几百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成果,涵盖航天、能源、生物、制造等各个领域,每一项成果都是一个技术突破,每一个科研团队都是超强牛人组合。可是,读完一遍文字材料,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再读一遍,还是一片空白!“蛋白质稳态调控后的翻译后修饰机制”,每个字儿我都认识,可是其中的意思真的不懂啊。

科学题材的确令人望而生畏,尤其对初次接触它的文科背景的编导而言。在经历了茫然、初解其味、似懂非懂、脑洞大开几重境界之后,我们终于挑选出20多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技成果并拍摄成了观众看得懂的故事。回顾半年多的创作历程,尽管充满了挑战,但也非常享受,因为走近科学才发现科学是如此美妙动人!希望把这一段创作经历分享给同行,有更多的电视人挑战科学这个高难题材,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为科学着迷,像我一样成为科学粉丝。

一、这个时代,人人都需要关注科学

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科学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时代,几乎每过几年,我们的生活就会被新技术颠覆一次;这也是一个越来越需要跨界思维的时代,科学与艺术从未如此难分你我。但遗憾的是国内缺少有影响的大众科学传媒,许多科技前沿的人物和事件无法为大众所了解。因为拍摄《创新北京》,我走进了陌生的科技圈,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去打量身边的世界。以前只知道低头玩手机而从来不琢磨手机里面的技术门道,现在知道一个手机芯片竟然集成了几十亿个晶体管器件单元,而制造一个芯片,需要几百道工艺步骤,其技术难度远大于造一辆汽车!平时老抱怨手机没电,知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后,开始憧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手机有可能连续使用几天都不用充电。

走进科技圈不只是涨科学知识,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冲击。文科生习惯从情感和灵魂层面思考生命,现在换一个角度,从基因和蛋白质的层面来认识一下生命,感觉既新鲜又奇妙。原来女性易怒、情绪化,是因为大脑里有“愤怒基因”,精神抑郁则跟体内的蛋白质ELK-1有关。医学界已经开始“对因下药”,中国军事医学院张令强团队的研究成果证明,治疗骨质疏松将不用靠长期补钙,而是可以通过基因沉默技术阻止骨蛋白的降解。大胆想象一下未来,借助神奇的基因和蛋白质技术,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到一百多岁也该不是什么难事。

几乎每次采访拍摄回来,我都觉得脑洞大开,我相信,每一个像我一样对世界还抱有好奇之心的观众,都无法拒绝科学的魅力。科学为我们揭开生命和自然的奥秘,它让我们不迷惑、不盲从,洞见未来,把握当下。

二、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讲好科学故事

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人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人本庶佑,消息传来,很多科技界感到不公平,因为第一次发现PD-1能用来对付癌症的人是华人免疫学家陈列平。在谈到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时,陈列平提到了一点:“中国人不会讲故事”,的确在此之前,有几个人听说过陈列平这个名字呢?

随着中国科技人才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和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迅速的提高,中国的媒体人应该学会讲科学故事,应该有越来越多的电视人走进科技圈,记录、思考和分享科学前沿的行动和成果,让广大观众为科研工作者们点赞,用科学真相消除公众的无知、盲目和偏见。2018年正当全国人民为美国制裁中兴通讯事件扼腕哀叹之际,《创新北京》播出了“中国芯”和“碳纳米晶体管”的研发故事,由中科院微电子所叶甜春所长带领的一支海归团队自主研发芯片技术,用十年的时间将晶体管从90纳米做到了14纳米。而北京大学彭练矛团队则另辟蹊径,做出了全世界性能最好的新一代碳基纳米晶体管,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可能换道超车,占领全球半导体技术的新制高点。在芯片等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正以举国之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播出这样的故事,不仅助长国人志气,更激励青少年投身科学理想。

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很多亚洲一流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颠覆了我们脑子里中国科研条件落后的刻板印象,而且所到之处,不管是大学、科研院所还是企业,所有的科研人员都非常的繁忙,几乎每一位科研带头人都是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拍摄,连他们的助手和学生都有做不完的工作。科技创新的热潮已经席卷全国,遗憾的是,有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平台却至今未在中国出现。向世界科技強国奔跑的中国迫切需要一档像BBC《地平线》那样家喻户晓的科学节目和一批善于讲科学故事的制作精英。

1964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创《地平线》栏目,并宣告节目的宗旨:“是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提供一个可以交流他们的好奇、观察和看法的平台,并将他们对世界的新看法引入到我们的日常知识。”《地平线》成为史上最长寿最成功的科学节目,迄今已制作播出了五十多部系列共一千多集科学纪录片,五十多年来始终紧跟科技前沿,追踪纪录了各个时代的重大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如1987年拍摄《生命的故事》(Life Story)解密 DNA结构、《村庄里的杀手》(Killer in the Village)首次向英国观众揭露艾滋病。《地平线》栏目起初是一档杂志型栏目,1966年改为纪录片的形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随着电视竞争加剧,节目风格逐渐变得轻松娱乐,但节目内容始终保持前沿性与权威性,无论是大数据如何帮助打击犯罪、保健品对身体有益还是有害这样亲民的课题,还是分子生物学或粒子物理这类看似无法吸引非专业人群的课题,《地平线》都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取得很高的收视率,成为英国公众获取科学新知、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权威平台。

一档60分钟的科学栏目是如何做到长盛不衰的?在回顾栏目创办五十年历程时,《地平线》制作团队总结了这么几点成功的秘诀:

“在过去五十年里,《地平线》始终把讲故事放在节目制作的第一位。”(《地平线》制片人John Lynch)

“科学节目是电视产品,必须满足观众对戏剧化的需求,遵守电视优先的原则而非以卖弄科学知识为主。”(《地平线》制片人Aubrey Singer)

“保持与顶尖科学家们的紧密联系,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是制作具有突破意义的科学节目的关键。”(《地平线》制片人Deborah Cadbury)

“挑战正统观念,寻找日常表象背后的故事。”(《地平线》制片人lec Nisbett)

在讲故事的创作理念驱动下,《地平线》的制片人往往把自己当作新闻调查记者去科学题材里寻找有趣的故事,找到科学课题里的戏剧性核心,甚至邀请科学家为节目主题展开调研和实验,把科学探索和研究变成电视事件。

研究国外优秀科学节目及其幕后制作经验,我的体会是,中国电视人要想做出深受大众欢迎的科学节目,首先要转变创作观念。

长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科学纪录片产量少质量低,而且摆脱不了“说教”的窠臼。近年来虽有《超级工程》《创新中国》等一些大制作的科学系列片,也并未取得广泛的社会反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说教”的口吻。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创新中国》还是北京电视台的《创新北京》,均受限于替主办方推广科学知识和报道科技成就的思路,创作者没有完全遵循电视创作规律去寻找故事和讲述故事,导致人物不够精彩、内容松散和说教味道浓。而点击《地平线》栏目,我们可以一口气连看五、六期,上瘾程度不亚于追电视剧!仔细分析,觉得片子好看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题材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大众兴趣,诸如脂肪与糖哪个更容易长胖?强迫症是怎么回事?大数据如何帮助警察预测犯罪?如何让自己更富有创造力?等等;二是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开拓你的眼界,刷新你的认识;三是故事编织得跌宕起伏,同时把科学原理又阐述得清晰透彻;四是找到擅长与观众沟通的科学家出镜,并让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把科学实验搬到日常生活中。

把科学节目做到让人喜闻乐见和脑洞大开,实属不易。首先编导自己要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把题材了解透彻,然后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换位思考,找到与观众互动的有效方式。专业知识深一点还是浅一点?娱乐手段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个尺度很难拿捏,要符合目标收视群体的年龄、爱好和文化程度。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尊重科学家们的专业意见,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想兼顾两者很不容易。电视工作者们希望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复杂抽象的内容,而这个职业癖好刚好跟科技工作者们的严谨作风相反,所以我们发给专家们审阅的脚本返回来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比以前长了。他们的精确表述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但因为播出时长的限制,编导还是不得不做减法。在此我要想向科学家们道个歉!并感谢你们纠正了很多让你们觉得可笑的常识性错误,比如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写成“量子霍尔反常效应”,把“噬菌体”写成“试菌体”,把“小核糖核酸”写成“小核糖酸”等等,不堪回首!

相比社会人文类题材的节目,科教节目需要调动更多的创意和手法。当今科学技术在微观世界的探索已经进入了纳米尺度,对宏观世界的探索则接近宇宙边缘,换句话说,就是完全超出了摄像机的记录能力。最初,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先进实验设备和一尘不染的高级灰制造车间,作为醉心于视觉化表达的电视人,我的内心是绝望的。事实上,我们要讲述的大多数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比如芯片的基本单元晶体管、植入人体消灭肿瘤的生物抗体、电子从无序运动变为有序奔跑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等,还有的则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如大数据云计算……面对这样的题材,光靠常规的拍摄手段是不够的,你需要发挥想象力,去设计情节和创造镜头。动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把微觀世界的现象和原理呈现给观众,但要做到表达准确且具有艺术性,编导需要在科研专家和动画师之间反复磨合,最终让观众在十几秒、二十几秒的时间里看明白“中国芯” “轨道交通安全系统CBTC” “生物抗体”这些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在节目当中,我们还大量运用情节化和场景化的手法,从日常生活切入科学话题,让科学实验走进日常生活,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行动引导观众理解高深的科学原理。

讲故事离不开人物,科学故事同样需要精彩的主人公。问题是很多学术权威并不擅长与观众沟通,如果我们只追求节目的学术权威性,不考虑人物的魅力,节目的吸引力就会打折扣,但如果为了博取观众眼球,以颜值和口才为标准挑选角色,节目的科学权威性又会打折扣,面对这个两难处境,《地平线》资深制片人John Lynch的经验是:“你必须观察专家们的言谈举止,判断他们是否具有个性魅力,并懂得如何在节目中调度他们。如果这是一位不善言辞而你又必须采访的专家,不妨先引导他聊一些有趣的事,并把这些有趣的谈话放在前面,吸引住观众,这样观众就会一直看下去。如果一上来的采访就很枯燥无味,那么观众就会换台。”

《创新北京》介绍了二十多位科技精英,他们在镜头前的表现参差不齐,其中最有魅力的当属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纳米发电机的发明人王中林院士和首次发现量子霍尔反常效应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在前采时我就发现这两位国际上炙手可热的科学明星都出人意料的真实平易、热情风趣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毫不夸张地说,与他们的每一分钟交流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事实证明,他们在镜头前的表现也很出色。找到为电视而生的科学家是科学节目成功的一个秘诀,德国大型科学实验秀栏目《益智秀》的主持人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喜剧明星,中国电视也应该发掘和培养出深受观众喜爱的本土科学明星。

三、结语

“You lower the IQ of the whole street”(你拉低了整条街的智商),这是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的一句著名台词。面对美国日趋严厉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是时候让沉迷于真人秀和宫斗剧的中国观众换一下口味了,吸收真正有营养又可口的知识,学会理性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不再为微信朋友圈的谣言和八卦浪费时间,不再盲目地崇洋媚外和妄自菲薄。用科学故事拉高全民的智商,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媒体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电视传媒人,对中国科技发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讲好科学故事,传播科学知识和理念。

2018年9月,中国科协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从2015年6.2%上升到了8.47%,其中北京、上海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均达到了20%,进入了科学素质高水平发展阶段。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参与科学活动、阅读科普书刊和收看科普节目。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正在显著提高,然而反观作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电视媒体(占据了68%),科普内容依然少得可怜,与中国当下如火如荼的科学技术创新形势极不相符,科普的缺席甚至导致谬见盛行、阻碍科技发展。武向平院士在《讲好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一文中痛心地写道:“PX项目受挫、谈核色变、转基因食品的争议、雾霾的困惑、中医的困境,这一系列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都是我们近年间科普工作没有到位甚至惨败的典型案例。”

面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真实大数据,媒体人不应再以观众的科学素质低和欣赏口味差为由抵触科学节目。身处北京这块全国创新高地,岂能对这座城市汹涌澎湃的科技创新浪潮无动于衷,与北京市科委携手制作纪录片《创新北京》后,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顺势推出了同名栏目,持续报道首都科技发展。制作科学节目需要智力、精力和财力,节目形式需要不断摸索,观众对科学的兴趣需要慢慢培养,诸多因素导致科学节目很难一夜火爆。因此科学节目这块阵地,需要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媒体人去开垦与耕耘,也需要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鼓励与扶持。2017年,在广电总局“鼓励电视上行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的政策扶持下。央视和多家地方卫视开始向科普节目发力,涌现了《加油向未来》(中央电视台)、《最强大脑》(江苏卫视)、《极客智造》(深圳卫视)等十余档科学综艺节目。其中《加油向未来》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深入浅出的科学讲解,取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堪称迄今为止中国最成功的电视科普节目。科学类纪录片的质与量也在逐步提升,一直以来科学类节目靠从国外引进的CCTV纪录频道陆续推出了《超级工程》《创新中国》等高质量的自制科学纪录片。

全世界但凡科技强国皆拥有长盛不衰的科学节目品牌,英国有《地平线》(Horizontal)、德国有《益智科技秀》(MEGA clever! Die NKL-Show)、美國有《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中国也一定能创出自己的科学节目爆款。当中国的屏幕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科学故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科盲”转变为“科技粉”,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科学为终身事业。只有当科学精神注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强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明月.如何激发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J].传播力研究,2017,10 (138).

[2]宋峻瑶.电视编导素质与栏目创新研究[J].电视指南,2018,13 (185).

[3]丁杰.电视编导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分析[J].电视指南,2017,12 (153).


推荐访问:强国 本土 讲好 科学 故事

热门排行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篇1晚上八点,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门曈曈日

2023特殊符号图案大全(全文)

๑• •ั๑๑฀฀๑♬✿ 。 :*★☆⊙☺☻☼♠♥♡♣♤♥♦♧♨♩ิε฀฀䁠iddot;฀bull;●○●ゃ卣䁠hearts;♡๑฀฀☜☞☎☏♡⊙◎☺☻✖╄►◄▧▨♨◐◑...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篇1时间匆匆流逝,已经到了农

积极分子谈话记录30篇_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篇一谈话时间:XXXX年6月19日谈话地点:谈话对象:入党联系人:记录人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春晚观后感300字篇1春节是每个中国人都颇为期待的一天,它不仅仅代表家庭团圆的

幼儿园谈话记录: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序号时间去谈心人姓名被谈心人姓名谈心内容备注110 2 26

2020年医院党员谈心谈话记录_2020年谈话记录

职工医院谈心谈话记录单位:职工医院谈心交心对象签名年月日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

【幼儿园谈话记录】 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