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耘佑范文网 > 作文范文 >

3《理财规划基础》

| 浏览次数:

 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利用,由此形成了各研究不同问题的经济学分支。经济学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其中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是其基础。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作一点概括性的介绍,以便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并为阅读以后的内容提供一些预备性知识。

 一、微观经济学 (一)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的英文为“Micro”,它来源于希腊文“μκρο”,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与厂商。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又称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消费者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研究居民户与厂商的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西方经济学家给微观经济学所下的定义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例如,美国经济学家 J·亨德逊(J·Henderson)强调:“居民户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以前所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在这种资源配置下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为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第三,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象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也正因为这样,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实际上是解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的。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但在这样作时,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结果是增进了社会利益。

 “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就是价格这种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到的变量,例如,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等都属于这一类。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P·萨缪尔森(P·Samuelson)强调了微观经济学个量分析的特征,即微观经济学是“关于经济中单个因素--诸如一种产品价格的决定或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行为--的分析。”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就微观经济学而言,其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三点:

 第一,市场出清。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具体来说,物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资本价格)的调节使金融市场均衡,工资(劳动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充分利用为常态的情况下,集中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第二,完全理性。在微观经济学中,最优化行为起了关键作用。正因为每个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都是最优的,所以,价格的调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这一最优化的基础就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这就是说,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

 第三,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只有具备完备而迅速的市场信息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以实现其行为的最优化。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只有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之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但是,事实上,这三个假设条件并不一定具备。现代经济学家正是由这一点出发,对传统微观经济学提出了质疑。本书所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还是传统的,是以这三个假设为前提的。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

 第一,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如上所说,这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

 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

 第三,生产理论,即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包括研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生产理论,研究成本与收益的成本与收益理论,以及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的厂商理论。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个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以及对如何生产的论述。

 第四,分配理论。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问题。

 第五,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

 第六,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实际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完全竞争,但实际上不同程度垄断的存在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样,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第二,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发的,其结果不一定符合社会的要求。第三,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经济中的某些问题。例如,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无法解决个体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就需要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内容。诸如,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这些都是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还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在本书中,我们介绍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的英文为“Macro”,它来源于希腊文“μακρο”,原意是“大”。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不是树木,而是由这些树木所组成的森林。这样,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 P·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体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 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微观经济学把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既定的前提,但 30 年代的大危机打破了这个神话。这样,资源利用就被作为经济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

 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这种总量有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例如,国民收入是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之总和,总投资是各个厂商的投资之和,总消费是各个居民户消费的总和,等等。另一类是平均量,例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价格。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总量很多,其中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总消费、价格水平、增长率、利率、国际收支、汇率、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等等。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产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它的基本内容基于两个假设。

  第一,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自从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就是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中发展的,若干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尤其是 30 年代空前严重的大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如果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经济就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就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又产生资源的浪费。稀缺性不仅要求使资源得到恰当配置,而且还要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作到这一点,仅仅靠市场机制就不够了。

  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人类不是只能顺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还能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之下,对经济进行调节。进行这种调节的就是政府。政府可以通过观察与研究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整个宏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对政府调节经济能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前提是: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可以调节经济。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本书涉及的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其中主要有:

  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资源利用情况和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

  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把失业与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指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指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这一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第四,开放经济理论。现实的经济都是开放型的经济。开放经济理论要分析一国国民收

 入的决定与变动如何影响别国,以及如何受到别国的影响,同时也要分析开放经济下一国经济的调节问题。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宏观经济理论要为这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要为这种干预提供具体的措施。政策问题包括政策目标,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政策工具,即用什么具体办法来达到这些目的;以及政策效应,即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作用。

  应该指出的是,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运行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对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并由此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当前最有影响的有三大流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以美国经济学家 P·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在当代的代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以美国经济学家 M·弗里德曼(M·Freidman)和以美国经济学家 R·卢卡斯(R·Lucas)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则主张自由放任。本书所介绍的宏观经济学是以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为主的。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在于: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解,至今也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凯恩斯主义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但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并不同意这一点,他们力图从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出清与完全理性这两个基本假设出发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学体系。他们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提出了一些理论,但至今还不能令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如何使微观经济学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经济学发展简史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古代许多思想家早就研究了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不少至今仍有影响的思想。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之前,这些对经济问题的论述与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作为这些学科的一部分或附属。经济学本身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同时产生的。在经济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三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梅纳德·凯恩斯。18 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他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创了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相对立的经济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本书以介绍西方经济学为中心,因此,所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

  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分法,我们认为比较恰当的是分为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学这样几个时期。

 一、重商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世纪,终止于 17 世纪中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曼,法国经济学家安·德·孟克列钦、让·巴蒂斯特·柯尔培等人。其代表作是托马斯·曼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他们并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的财富来自对外贸易,增加财富的唯一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由此出发,这一派基本的政策主张是国家干预,即用国家的力量来增加出口限制进口。

  重商主义的这些观点,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近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研究”。但重商主义仅限于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真正的经济科学只有在从流通领域进入到生产领域中时才会出现。

 二、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这个词在经济学中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指从 17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70 年代之前的经济学,即本书中所用的含义。第二种是指从 17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的经济学,包括本书中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第三种是马克思所用的含义,指从 17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具体来说,在英国是从威廉·配第到大卫·李嘉图,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到西斯蒙第。马克思的这种用法肯定了这一时期的经

 济学有其合理的成分--提出并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关系。这就有别于以后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庸俗经济学。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典经济学是从 17 世纪中期开始,到 19 世纪 70 年代前为止,其中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耳、约翰·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等人。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其代表作是 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

  《国富论》的发表被称为经济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即对重商主义的革命。这次革命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贡献是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

  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他们强调了财富是物质产品,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是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分工来发展生产。围绕这一点,他们研究了经济增长、价值、价格、收入分配等广泛的经济问题。斯密从人是利己的经济人这一假设出发论述了,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可以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因此,由价格调节经济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秩序。由此得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结论。自由放任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思想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科学。

 三、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 19 世纪 70 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 20 世纪 30 年代结束。这一时期经济学的中心仍然是自由放任。在这种意义上说,它仍是古典经济学的延续。但是,它又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放任思想,并建立了说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微观经济学体系,所以,在古典经济学前加一“新”字,以示其与古典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9 世纪 70 年代奥国学派经济学家 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 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 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时期。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价值论引入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是增量分析,即分析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动。正是这种分析方法使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E·罗尔评论说:“边际效用概念不仅被看作是经济‘工具箱’的一种重要补充,并且还被看作是经济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革新。”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被作为经济学史上继亚当·斯密革命之后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这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 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综合了当时的各种经济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

  新古典经济学同样把自由放任作为最高准则,但已不象古典学派那样只重视对生产的研

 究,而是转向了消费和需求。他们明确地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论述了价格如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从而就从理论上证明了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他们把消费、需求分析与生产、供给分析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及其基本内容。尽管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 J·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 E·张伯伦分别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是对这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发展,在 50 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学家 G·贝克尔、A·莱宾斯坦、E·科思等人仍对微观经济学做出了重大发展,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是由新古典学派所建立的。

 四、当代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当代经济学是以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的。这一时期,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无论是研究的内容、方法,还是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但其中心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我们还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恩斯革命时期。这一阶段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50 年代之前。

  新古典经济学论述了市场调节的完善性,但 30 年代的大危机打破了这种神话。传统的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经济学面临着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危机。这时,英国经济学家 J·M·凯恩斯在 1936 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这本书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在政策上则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由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凯恩斯的这些观点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这次革命是革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命。这次革命所产生的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以国民收入决定为理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因此,凯恩斯被称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从 50 年代到 60 年代末。

  战后西方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凯恩斯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 P·萨缪尔森等人把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全面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实践,对各国经济理论与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直至今日为止,新古典综合派仍然是经济学的主流。

  在英国,以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歪曲了凯恩斯主义。他们主张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联系进一步切断,以分配理论为中心完成凯恩斯革命。他们对分配理论的论述以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由英国经济学家 P·斯拉伐发展与完善了这种劳动价值论。斯拉伐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斯拉伐革命。

  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解释与发展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在 50--60年代,他们之间的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就经济理论与政策倾向看,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

 第三阶段: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这一阶段是在 70 年代之后。

  战后西方各国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许多问题。60 年代末出现在西方国家的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引起了凯恩斯主义的危机。

 这次危机使自由放任思想得以复兴。以美国经济学家 M·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是自由放任的拥护者。货币主义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第五次革命--货币主义革命,或称“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革命。”在 70 年代之后,又出现了以美国经济学家 R·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一派以更为彻底的态度拥护自由放任。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称为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

  这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认为滞胀的根源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提出了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从 70年代末起,西方各国采用了这些主张,实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对经济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新古典综合派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争论成为经济学的主旋律。从理论上说,尽管新古典综合派的主流地位仍然没有丧失,但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的许多观点,例如,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重要性的论述,理性预期学派的预期概念,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策上,尽管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格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应该说,这三个流派之间的争论正是经济学发展的动力。

  经济学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正是现实经济发展的反映。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凯恩斯主义,都是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理论上的反映。一部经济学发展史说明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存在决定意识。

  第三节

 供求理论

 微观经济学要说明价格如何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供给与需求就是最重要的概念。本节就是要介绍需求、供给,价格的决定,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

 第一部分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一)需求

  需求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什么是需求呢?我们可以给需求下这样一个定义:

  需求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在理解需求这个概念时,应该注意的是,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缺少任何

 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需求。所以,需求也可以说是居民户根据其欲望和购买能力所决定的计划的购买量。需求预测要同时考虑到需求的这两个条件,否则会作出错误的预测。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企业界为开辟了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而高兴。他们把大批的棉布、棉纱,以至于吃饭的刀叉、娱乐的钢琴运往中国。按购买能力来看,当时中国的一些富人是有购买这些产品的能力的,但由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消费这些洋货的欲望,故而市场实际上并不存在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预测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购买欲望。另一个例子是最近成为热门话题的“汽车进入家庭问题”。无疑,想拥有一辆汽车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对汽车的欲望是普遍而强烈的。但是,汽车昂贵的价格和其他使用条件使绝大部分人不具备拥有汽车的支付能力。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汽车只是少数富人的奢侈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汽车进入家庭”仍然是一个梦。何时能圆这个梦,归根结底还取决于包括收入和其他条件(存车、交通、汽油等)在内的支付能力。在分析汽车的需求时,支付能力是关键的因素。

  微观经济学用的是个量分析,要说明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所以,这里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二)需求表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例如说,在 1993 年第一季度时的某地市场上,当鸡蛋的价格为 1.8 元时,需求量为 200 斤;当价格为 1.9 元时,需求量为 150 斤;当价格为 2.0 元时,需求量为 100 斤;当价格为 2.1 元时,需求量为 80 斤;当价格为 2.2 元时,需求量为 50 斤;等等。根据这些具体数字,我们可以作出表 1-1:

 表 1-1

 价格(元)

 需求量(斤)

 a b c d e 1.8 1.9 2.0 2.1 2.2 200 150 100 80 50

  这个表明某种商品(上例中的鸡蛋)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需求表。需求表实际上是用数字表格的形式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

 (三)需求曲线

  根据表 1-1 我们可以作出图 1-1。

 在图 1-1 中,横轴 OQ 代表需求量,纵轴 OP 代表价格,D 即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实际上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一)影响需求的因素

  图 1-1 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本身价格高,需求少;价格低,需求多。这是人所共知的。

 第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因此,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某种商品的需求。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另一种是替代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例如,录音机和磁带就是这种互补关系。这种有互补关系的商品,当一种商品(例如录音机)价格上升时,对另一种商品(例如磁带)的需求就减少,因为录音机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对磁带的需求也会减少。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增加。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替代关系是指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例如,羊肉与牛肉就是这种替代关系。这种有替代关系的商品,当一种商品(例如羊肉)价格上升时,对另一种商品(例如牛肉)的需求就增加。因为羊肉价格上升,人们少吃羊肉,必然多吃牛肉。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收入水平增加与收入分配平等会使需求增加;反之,收入水平下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会使需求减少。

  第四,消费者嗜好。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要满足种种心理与社会需求,因此,消费者嗜好,即社会消费风尚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也很大。消费者嗜好要受种种因素的限制,但广告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种嗜好。这就是许多厂商不惜血本大作广告的原因。

  第五,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需求数量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会使需求数量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影响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例如,人口的老龄化会减少对时髦服装、儿童用品等的需求,但会增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

  第六,政府的消费政策。例如,政府提高利息率的政策会减少消费,而实行消费信贷制度则会鼓励消费。

  第七,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则会增加现在的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则会减少现在的需求。

  总之,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主要影响需求欲望 (如消费者嗜好与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有些主要影响需求能力 (如消费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需求。

 (二)需求函数

  如果把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称为需求函数。以 D 代表需求,a,b,c,d,…,n 代表影响需求的因素,则需求函数为:

  D=f(a,b,c,d,…n)

  如果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以P 代表价格,就可以把需求函数写为:

  D=f(P)

  上式表明了某种商品的需求量D是价格P的函数。需求函数是用模型法(或称代数表达法)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

  如果某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即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那么,这种需求函数就是线性需求函数,其公式为:

  D=a-b·P

  这个需求函数也是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方程式。

  如果某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即需求曲线不是直线(如图 2-1 中那样),那么,这种需求函数就是非线性需求函数,其公式为;

  D=aP-α

 这个需求函数也是非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方程式。

  在以上两式中,a、b、α都是数值为正的常数。

  三、需求定理

 从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中可以看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是成反方向变动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需求定理。在理解价格的决定时,需求定理是很重要的。

 (一)什么是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上一部分中所提出的需求函数,无论是线性需求函数,还是非线性需求函数,都说明了这种需求定理。

  在理解需求定理时,特别要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句话。在介绍实证分析方法时,我们曾指出假设条件的重要性。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成立,才有适用性。离开具体假设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需求定理作为一种经济理论也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这个假设条件就是“其他条件不变”。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这就是说,需求定理是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无法成立。例如,如果收入在增加,商品本身的价格与需求量就不一定成反方向变动。

 (二)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需求定理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可以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来解释。

  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例如,如果大米的价格上升而面粉价格不变,面粉相对于大米就便宜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面粉而减少大米的购买。这种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例如,如果大米的价格上升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则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对大米的需求量必然减少。这种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实际收入减少与需求量减少就是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需求定理的例外

  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但这一定理也有例外。比较重要的例外是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炫耀性商品是用来显示人的社会身份的商品,例如首饰、豪华型轿车就是这种商品。这种商品只有在高价时才有显示人的社会身份的作用,因此,价格下降时需求反而减少。吉芬商品是指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商品具有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的特点。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在 1845 年爱尔兰大灾荒时,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这种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情况被称为“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此外,在投机性强的市场上(例如,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上),人们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即价格上涨时反而抢购,价格下跌时反而抛出。这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和投机的需要相关,也可以作为需求定理的一种例外。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在经济分析中特别要注意区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我们首先来说明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分。在经济分析中,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居民户计划购买的量。例如,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当鸡蛋价格为 2 元时,居民户计划购买 100 斤,这个 100 斤就是需求量。在需求

 曲线图中,需求量是需求曲线上的一点。我们所说的鸡蛋为 2 元时,需求量为 100 斤就是图2-1 中的 C 点。需求是指在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不同需求量的总称,例如,鸡蛋 1.8 元时需求量为 200 斤,1.9 元时为 150 斤,2 元时为 100 斤……,这种不同价格时相对应的不同需求量总称为需求。在需求曲线图中,需求是指整个需求曲线。

 在现实中,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收入等)既影响需求量,又影响需求。但在经济分析中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要区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我们把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居民户计划购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把商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居民户计划购买量的变动称为

  图 1-2 需求的变动。例如,鸡蛋价格下降了,居民户计划购买的鸡蛋量多了,这就是需求量增加了,但如果是居民户收入增加了,居民户计划购买的鸡蛋多了,这就是需求增加了。

  这就是说,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可用图 1-2 来说明这一点。

  在图 1-2 中,当价格由 P 0 上升为 P 1 时,需求量从 Q 0 减少到 Q 1 ,在需求曲线 D 上则是从 b点向上方移动到 a 点。当价格由 P 0 下降到 P 2 时,需求量从 Q 0 增加到 Q 2 ,在需求曲线 D 上则是从 b 点向下方移动到 c 点。可见,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需求量减少,向下方移动是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可以用图 1-3 来说明这一点。

 在图 1-3 中,价格是 P 0 。由于其他因素变动(例如收入变动)而引起的需求曲线的移动是需求的变动。例如,收入减少了,在同样的价格水平 P 0 时,需求从 Q 0减少到 Q 1 ,则是需求曲线由 D 0 移动到 D 1 。收入增加了,在同样的价格水平时,需求从 Q 0 增加到 Q 2 ,则是需求曲线由 D 0 移动到 D 2 。可见,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是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是需求增加。

 图 1-3

 第二部分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一)供给

  供给是决定价格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什么是供给呢?我们可以给供给下这样一个定义: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供给能力中包括新生产的产品与过去的存货。供给是商品的供给,它取决于生产。同样,也可以说供给是厂商计划提供的商品量。

 (二)供给表

  我们仍用以前鸡蛋的例子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例如说,在 1993 年第 1 季度,当鸡蛋的价格为 1.8 元时,供给量为 50 斤;当价格为 1.9 元时,供给量为 80 斤;当价格为 2.0 元时,供给量为 100 斤;当价格为 2.1 元时,供给量为 150 斤;当价格为 2.2 元时,供给量为 200斤;等等。根据这些具体数字,我们可以作出表 1-2:

  表 1-2

 价格(元)

 供给量(斤)

 a b c d e 1.8 1.9 2.0 2.1 2.2 50 80 100 150 200

  这个表明某种商品(鸡蛋)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供给表。供给表实际上是用数字表格的形式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

 (三)供给曲线

  根据表 1-2 我们可以作出图 1-4。

 在图 1-4 中,横轴 OQ 代表供给量,纵轴 OP 代表价格,S 即为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供给曲线实际上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

  图 1-4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 数

 (一)影响供给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厂商的目标。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假设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即厂商供给多少取决于这些供给能否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产量最大或销售收入最大,如果厂商还有其他政治或社会道义目标,那么供给就会不同。

  第二,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第三,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从而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供给增加。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供给增加。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从而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减少。此外,两种没有关系的商品,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另一种商品的供给。例如,同一个厂商

 既生产军用品,又生产民用品。如果军用品价格上升,厂商则会把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军用品,从而就减少了民用品的供给。

  第四,生产技术的变动。在资源为既定的条件下,生产技术的提高会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供给增加。

  第五,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会使产品的成本减少,从而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利润,增加供给。反之,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会使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利润,减少供给。

  第六,政府的政策。政府采用鼓励投资与生产的政策(例如减税),可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反之,政府采用限制投资与生产的政策(例如增税),则会抑制生产减少供给。

  第七,厂商对未来的预期。如果厂商对未来的经济持乐观态度,则会增加供给。如果厂商对未来的经济持悲观态度,则会减少供给。

  影响供给的因素要比影响需求的因素复杂得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上,供给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还应该强调的是,供给的变动与时间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期内,供给只能通过调整库存来作出反应,变动不会很大。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变更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来调节供给,变动会较大。但只有在长期中才能变更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使供给适应价格而充分变动。

 (二)供给函数

  如果把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称为供给函数。以 S 代表供给 a,b,c,d,…,n 代表影响供给的因素,则供给函数为:

  S=f(a,b,c,d,…,n)

  如果只考虑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供给的唯一因素,以P 代表价格,就可以把供给函数写为:

  S=f(P)

  上式表明了某商品的供给量 s 是价格 P 的函数。供给函数是用模型法(或称代数表达法)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

  如果某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是线性关系,即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那么,这种供给函数就是线性供给函数,其公式为:

  S=-c+d·P

  这个供...


推荐访问:理财规划 基础

热门排行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篇1晚上八点,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门曈曈日

2023特殊符号图案大全(全文)

๑• •ั๑๑฀฀๑♬✿ 。 :*★☆⊙☺☻☼♠♥♡♣♤♥♦♧♨♩ิε฀฀䁠iddot;฀bull;●○●ゃ卣䁠hearts;♡๑฀฀☜☞☎☏♡⊙◎☺☻✖╄►◄▧▨♨◐◑...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篇1时间匆匆流逝,已经到了农

积极分子谈话记录30篇_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篇一谈话时间:XXXX年6月19日谈话地点:谈话对象:入党联系人:记录人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春晚观后感300字篇1春节是每个中国人都颇为期待的一天,它不仅仅代表家庭团圆的

幼儿园谈话记录: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序号时间去谈心人姓名被谈心人姓名谈心内容备注110 2 26

2020年医院党员谈心谈话记录_2020年谈话记录

职工医院谈心谈话记录单位:职工医院谈心交心对象签名年月日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

【幼儿园谈话记录】 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