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耘佑范文网 > 作文范文 >

广州市海珠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 浏览次数:

 海珠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修改稿)

  2021 年 2 月

  I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 1

 (一)发展基础 ........................................................................ 1

 1.创新空间布局更加明晰.................................................... 1

 2.整体创新能力持续加强.................................................... 2

 3.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培育.................................................... 2

 4.创新载体体系初步建成.................................................... 4

 5.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5

 6.科技金融联动加快推进.................................................... 5

 (二)存在问题 ........................................................................ 6

 (三)面临形势 ........................................................................ 7

 二 、总体思路 ................................................................................... 8

 (一)指导思想 ........................................................................ 8

 (二)发展原则 ........................................................................ 8

 (三)发展目标 ...................................................................... 11

 三、空间布局 ................................................................................. 13

 (一)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 13

 1.加快聚集创新主体 ......................................................... 13

 2.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合作.................................................. 14

 3.不断优化制度环境 ......................................................... 15

 4.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16

 (二)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 .................................................. 16

 1.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 16

 2.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18

 (三)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 18

 四、重点领域布局 ......................................................................... 19

 (一)人工智能产业 .............................................................. 19

 (二)大数据产业 .................................................................. 20

 (三)云计算产业 .................................................................. 21

 (四)工业互联网产业 .......................................................... 22

 (五)科技服务产业 .............................................................. 22

 (六)数字会展产业 .............................................................. 23

 (七)数字贸易产业 .............................................................. 24

  II

 (八)数字创意产业 .............................................................. 25

 (九)生命健康产业 .............................................................. 26

 五、重点任务 ................................................................................. 27

 (一)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27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7

 2.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 ...................................... 27

 (二)加大各类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 28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8

 2.发挥科技金融支撑作用.................................................. 29

 3.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30

 (三)推动创新载体改造升级,释放创新发展空间 .......... 31

 1.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 ..................................................... 31

 2.推动载体集聚化发展 ..................................................... 32

 3.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 33

 (四)融入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开放合作 .. 33

 1.充分释放“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效应 ........................... 33

 2.深化与港澳的合作交流.................................................. 34

 (五)加快布局全链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 35

 1.推进全链条协同创新 ..................................................... 35

 2.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 36

 (六)拓展科技惠民渗透力,提升民生科技水平 .............. 37

 1.推进“智慧海珠”建设 ...................................................... 37

 2.探索智慧医疗场景应用.................................................. 37

 3.关注食品安全科技研究.................................................. 38

 4.拓展科技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 .................................. 39

 六、保障措施 ................................................................................. 39

 (一)加强组织实施和政策保障 .......................................... 39

 (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 40

 (三)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 ...................................... 40

 (四)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 .............................................. 41

 (五)加大创新产业空间保障 .............................................. 41

  1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海珠区科技创新发展再上新水平,科创工作扎实有效,空间布局进一步明晰,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主体加快培育,载体建设进展显著,创新资源持续涌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 创新 空间 布局 更加 明晰 深度参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一区一谷一湾”创新空间布局取得实效。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以下简称“琶洲核心片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在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小米、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创新要素加速聚集,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科技部批复支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创新合作区的核心承载地。中大国际创新谷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广州创新中心、进博会白俄罗斯国家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创新平台先后落户,科大讯飞 A.I.创新产业园开园运营。海珠创新湾高端资源聚集发展态势显现,广州之窗科技创新园、海尚明珠产业园、BIG 大干围艺术园区、海珠创意园等创新载体成功落地。

  2 2. 整体创新能力持 续加强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9 年海珠区 R&D 经费投入总量达69.79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61%,比“十二五”期末提高 1.33 个百分点,研发强度位居全市第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增长,201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11175件,较2015年增加705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 3482 件、937 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7.7 件,提前完成“十三五”指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广东国科成果转化基地选址赤沙,中山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分别设立中大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广东仲恺科学技术服务公司,高校专利运营渠道初步建立。成果转化成效初显,广东道地中药材“红珠胶囊”项目实现 2000万元专利成果转化,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评审暨项目对接会成功举办,促成 9 个科技成果达成 1850 万元的转移转化意向。

 3. 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培育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型企业量质齐升,2019 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714 家,较 2015 年飞速增加 621 家;“四上”高企达 267 家,2019 年高企营收合计 1267.94 亿元,年均增长 62.65%;2019 年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 54.8%,较 2015 年增长 34.8 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企业高科技、高成长特质明显,百布、巴图鲁、逸仙电商、诺米、钱大妈入选 2019 年中国独角兽企业,

  3 数量居广州各区之首;逸仙电商、巴图鲁、科大讯飞华南、万城万充、涅生电商、有车以后、智伴科技、路鑫等入选广州市 2019年独角兽或未来独角兽;树根互联成为工业互联网领域新晋独角兽企业。重大创新研发平台持续落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琶洲实验室”)、国科大湾区创新城落户琶洲核心片区,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研究院建成省新型研发机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研究院注册落地,睿科研究院正式挂牌,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

 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一批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所属技术领域遍及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资源与环境、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多个方向,其中数字经济产业独占鳌头,2019 年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合计463 家,占比达 64.8%,其中计算机软件产品类企业数量达 348家,在企业技术服务、数字创意、数字营销、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前沿业务领域多点开花。

 表 表 1-1

 海珠区高新技术企业所属技术领域 (2 29 019 年数据)

 序号 高新技术领域 企业数量 备注 1 电子与信息 463 计算机软件产品类有 348 家 2 高技术服务及其它 68 / 3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65 4 资源与环境 34 5 生物与新医药 35 6 新材料 26 7 新能源与节能 18 8 地球、空间、海洋工程 3 9 航空航天 2 合计 714

  4

 图 图 1-1

 海珠区计算机软件产品类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业务领域分布 (2 29 019 年数据)

 4. 创新载体体系 初步 建成 全面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载体持续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全区共有超过 100 万平方米的国有企业旧厂房、村社集体旧物业、商务楼宇正在或已经改造成为科技创新园区,有效补充产业发展空间需求,打造了一批品牌创新园区,广州创投小镇获选“2018 年中国华南区优秀产业园 20 强”,唯品同创汇、乐天智谷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园、大征场设计创意产业园、海珠智汇 PRAK、海尚明珠智慧园入选广州市 2019 年提质增效试点园区,亿元税收创新园区已达 5 家。孵化育成体系逐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从 2015 年的 17 家增长至 2019 年的47 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 3 家,总孵化面积达 66.07 万平方米,广州启盛会展产业孵化器、中山大学科技园入选首届中国孵化器

  5 50 强;众创空间 32 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 6 家;初步建成了以国家级孵化器为龙头、省市级孵化器为主干、各类众创空间为基础的梯度化孵化育成体系。

 5.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着力保障科技创新发展,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发布“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实现政策范围做减法、激励措施做加法。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支持举办“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 IT 系统开发大赛”、“海创季”第 7 季粤港澳青年大学生专场创业大赛、海珠区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等活动,促进创新创业项目与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本的有效对接。知识产权运用保护能力不断提升,成立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指导中心参与广交会、“ChicHK 港·潮流”等 19场展会共计 372 件知识产权投诉处理工作;促成广州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琶洲设立调解室,成立海珠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政务服务生态进一步优化,CSO首席服务官工作制度荣获“2019广州市城市治理榜改革创新奖”,在琶洲首创“无人值守”政务服务驿站、5G 智慧政务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全省首个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广州互联网法院落户琶洲,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保障。

 6. 科技 金融 联动 加快推进 持续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

  6 置。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成搭建,成立广州市海珠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举办科创中银小微企业数字信贷芯连心活动、中银科创私董会等系列科技金融对接活动,推动科技企业投融资对接品牌建设。风险投资集聚区加快布局,出台《广州市海珠区支持创新资本集聚实施细则》,稳步推进新兴金融园区广州地铁万胜广场建设,风投集聚区保利天幕广场和广州创投小镇招商运营,引入深创投、华胥基金、深圳前海恒星资产管理、珠海横琴红土君晟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等风险投资机构,广州创投小镇入围 2019 中国基金小镇行业年度杰出贡献 TOP20 榜单。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壮大,逸仙电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海珠区第一家、广州市第二家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海珠区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海珠区企业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多,且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与天河区、黄埔区存在差距;二是科技创新载体仍存不足,多数载体规模较小,入驻企业产业关联度较弱,难以形成较强的聚集度和专业度;三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层次不够高,与国际、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产学研缺乏资源互通和协同合作的契合点,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较少。

  7 (三)面临形势 新一轮 科技革命催生创新发展新动能。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使得全球科技竞争态势愈发激烈,世界各国力图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面对新形势和新使命,我国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迭代升级,助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积极顺应全球科技创新的重大趋势,主动承接国家创新战略,均将成为海珠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导向。

 区域协同 发展拓宽创新发展新空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涉及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全方位转变。通过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培育科技创新国际循环,以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大动脉,有利于海珠区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不断吸纳“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广州科技 布局 激发 创新发展新活力。广州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以高水平的“双城”联动助推“双区”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一区三城”创新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对海珠既是重大机遇也是挑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海珠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要求。

  8 海珠数字经济发展 迎来新机遇。海珠区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明显,日益成为广州重要创新枢纽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创新节点,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以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为牵引,着力优化“一区一谷一圈”空间布局、构建产业生态集群、高效配置创新要素、促进产城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数字经济示范区。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一区一谷一圈”创新发展布局,着力提升“从 0 到 1”的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谋划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海珠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打造科技强区,推动海珠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走在前列。

 (二)发展原则

  9 —— 坚持重点 突破 ,聚焦 原始创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全面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多主体、多渠道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保障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与储备,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深度参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坚持企业主导,促进产业 创新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以重大创新高地为依托,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强化科技金融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聚集产学研力量、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新技术向产业领域加速渗透,着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新兴产业,支撑引领新业态和新模式,催生发展新动能。

 —— 坚持资源 统筹 ,加快 全面创新 着力优化空间布局,高效配置创新资源要素,重点推进琶洲

  10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和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等创新聚集区建设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坚持以深化城市更新为抓手,整体梳理、统筹收储和改造旧厂房,持续抓好村级工业园、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整治提升系列行动,加快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创新发展新空间,着力打造专业化创新园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发展孵化育成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加快聚集。

 —— 坚持开放 合作 ,推动 协同创新 积极推进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和创新治理,共同探索科技创新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加快设立双边或多边科技创新合作联系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创新集群和园区,着力打造开放合作区域新高地。深度参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建设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 坚持服务支撑,激发制度创新 加快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聚集发展,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

  11 战场,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公共科技供给,逐步完善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等全方位创新,促进跨界融合,交融孕育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赋予创新发展新内涵,走出新时代独特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海珠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数字会展、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集群。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引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关键技术与器件、行业应用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进一步形成“一区一谷一圈”多点创新支撑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 2035 年,海珠区将建成以新兴产业研发与转化为核心的国际科技价值创新枢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广州总部经济增长极、全球会展产业聚集核,成为引领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球的科技创新高质量发

  12 展示范区。“一区一谷一圈”产业创新引擎效应充分显现,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建成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在多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成数字领域产业集聚发展高地,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全球优选地。

 表 表 2-1

 海珠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数据来源 备注 科技创新基础 1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

 区统计局、区科工商信局 沿用 2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 R&D人员数量(名/万人)

 区统计局 沿用 3 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

 区科工商信局、区统计局 沿用 4 高新技术企业(家)

 区科工商信局 沿用

  科技创新绩效 5 技术合同成交额(万元)

 区科工商信局 解释:反映区域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的活跃度 算法:技术合同成交额总和 参考来源:广州市 6 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区市场监管局 沿用 7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区市场监管局 沿用

  13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数据来源 备注 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区市场监管局 沿用 科技创新环境 9 科技企业孵化器(家)

 区科工商信局 解释:反映区域内的创新创业活力和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算法: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总和 10 总孵化面积(万平方米)

 区科工商信局 沿用 11 众创空间(家)

 区科工商信局 解释:反映创新创业活力和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算法:认定的众创空间数量总和。

 三、空间布局 构建以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琶洲数字岛”)为龙头,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和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为支撑的创新空间布局。

 (一)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1. 加快聚集创新主体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制定重点企业招商目录,持续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配套企业入驻,打造稳固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开源开放创新平台,集聚上下游企业和开发者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争取构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谋划布局一批前沿未来产业。

 发挥琶洲实验室基础平台作用,支持琶洲

  14 实验室构建基础云计算、智慧医疗数据、芯片研发、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平台,为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提供健全完善的基础平台服务;以建设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园为契机,支持实验室成果走向转化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医疗、智慧会展、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场景,建立医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芯片、图像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库。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支持跨国总部企业在琶洲数字岛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大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国际性公共研发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及技术转化平台、大数据开源与交易平台,形成覆盖数字经济创新全链条的国际创新合作网络。

 2. 促进创新 资源开放合作 , 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鼓励琶洲数字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专业展会企业跨界融合,培育具有国际行业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展会活动品牌;推动世界 5G 大会以及更多国际性数字经济峰会永久会址落户琶洲,开展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的交流合作;鼓励地区数字经济企业依托展览空间或开放总部空间,建设数字技术体验展示中心,组织国际性数字技术交流沙龙,举办新产品新技术全球发布会,支持发展中小型数字主题展会活动新业态。

 深化与港澳的合作交流,创建粤港澳信息化合作区,推动琶洲数字岛与香港科技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数码港以及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

  15 的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应用;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深化交流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展示数字经济创新产品。

 建设, 数字丝绸之路重要承载区,推动琶洲数字经济企业加入数字经济国际产业联盟,参与“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智库进驻。

 3. 不断 优化 制度 环境 积极争取国家级试点,加快推动中新知识城、南沙自贸区等地政策在琶洲数字岛适用,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在琶洲数字岛叠加。

 强化创新协同 与示范, ,加强与广州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等平台融合发展,全力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动服务和融入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作为 5G+互联网融合创新核心基地参与申报广东省 5G 产业园区。

 推动 制度 改革,完善“海珠创新岛十八条”政策、“首席服务官”制度等原创型改革措施,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投资便利化、“区块链+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深化广州互联网法院和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成立“数字+法院”智慧实验室,积极与港澳知识产权、数字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接轨,为区域企业提供国际商事调解服务功能。

 优化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实现联系常态化、服务精准

  16 化,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处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企业,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4. 提升公共 服务 能力 打造“ 琶洲城市大脑”,加快布局 5G 网络等新基建,配合市推动 CIM(城市信息模型)应用系统在琶洲数字岛推广,建设智慧城市示范区;通过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整合汇集琶洲数字岛政务数据、企业数据和公共数据,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数字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包含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大数据资源池,支持数字经济企业技术迭代创新与应用测试,加强智慧法庭、智慧会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物流等应用场景建设。

 加强创新型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完善电力、网络、通信光纤、数据备份、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的输配供应体系,推动大数据中心、数据交易中心、人才服务市场、法务咨询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员工技术培训中心、重点高校产学研基地等服务平台类设施建设,增设企业家俱乐部、创客空间、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等共享交往类设施,推动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 1. 打造产业 创新 高地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中山大学及周边科研单位长期以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储备的人才

  17 和成果优势,建立市场环境下的成果孵化平台,建设成为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成果转化完整的链条,带动相关创新资源汇聚;推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广州创新中心建成运营,加速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交流和成果对接,推进激光器、医疗设备、光声气体分析、半导体技术、视觉系统、太赫兹技术、激光雷达、量子光学、等离子技术、微波技术、微机电和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海珠区推广和产业化;谋划布局一批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与合作中心、成果孵化平台、创业中心、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服装设计创意园、人才配套设施。

 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高地,汇聚创新创业创投要素,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文化、生命健康、时尚创意等新兴产业集群;鼓励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轻纺交易园等市场和园区开展时尚产业提质扩容,引导珠江国际纺织城等市场加快导入和做大时尚创意产业,利用数字经济赋能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大对商圈企业直播电商辅导力度,促进企业与直播电商融合发展,引导中大纺织商圈从传统业态向时尚设计业态转型,推动各类专业市场向品牌孵化中心转型,加快培育数字平台、设计研发等新业态。

 打造生态创新示范区,通过布局重点企业加强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集聚作用,承接生物岛产业与技术外溢,打造生态环保、医疗健康等“湿地+”产业功能区;支持广州创投小镇等优质载体集聚创新创业主体资源和风投机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建设集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

  18 创新平台,打造湿地周边创新创业生态圈。

 2. 营造良好 创新 生态环境 ,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管委会运行体制机制计划、健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计划和畅通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计划。

 优化 创新 创业 环境 ,加快制定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相关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涵盖租金补贴、村社物业改造、人才发展、数字时尚等方面的靶向扶持政策;引导鹭江村、康乐村等部分村社物业改造成为科技创新载体,引进培育一批优质数字经济和时尚创意企业加速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大力营造 创新创业氛围 ,打造便捷的投融资和中介服务平台,定期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时尚创意大赛和风投创投路演活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时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理顺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城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大湾区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鼓励大湾区各高校数字经济和时尚创意科技成果在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应用转化。

 (三)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强化 科技赋能 ,打造数字智慧化应用示范街区,推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超高清等技术在孙中山大元帅府、十香园、骑楼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促进江南西等商圈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 5G 基站部署建设,布局智慧路灯、无感停车、刷脸支付、智慧餐厅等智能化服务,加强与专业服务机构

  19 实现智慧商圈数字化技术合作,构建集大数据中心、政府管理平台、消费服务平台、公共基础服务平台的智慧步行街系统,精准提供“一站式”商圈消费服务,提升旅游消费体验。

 支持智能变革,促进传统商业创新发展,鼓励传统商贸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区内传统百货商场向体验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社区化转型,引导区内购物中心、大型百货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与服务并重,向智能化、多样化的商业综合体转型,探索释放消费新需求、引领消费新模式。支持业态升级,引进培育新零 售标杆,加强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培育一批新零售和新跨境电商企业,大力支持智慧零售、跨界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社区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消费升级;通过模式创新,构建有利于社区商业 O2O 创新发展的环境,支持社区商业和新零售业态融合发展壮大。

 四、重点领域布局

 (一)人工智能产业 以琶洲数字岛、保利 1918 智能网联产业园、乐天智谷、科大讯飞 A.I.创新产业园等为核心,以建设广东省首批人工智能产业园为契机,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开展靶向招商,建立人工智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库。发挥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中小微企业进入人工智能产业链或配套体系。重点支持琶洲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

  20 术攻关,围绕智慧医疗影像云技术与系统、智能超材料、脑功能网络构架系统、脑机协同混合智能技术与产品、智动化生产线设备与系统、智慧车站核心技术、工业智能平台与应用系统、人工智能无线集成通讯芯片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与成果产业化。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应用场景平台、联合实验室,加强在类人脑芯片、智能硬件、智能语音、机器视觉、生物识别、深度学习、区块链、数字孪生等领域原创性技术成果研发和应用创新示范,积极拓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支持启盛会展产业孵化基地、琶洲科技园等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优先支持和服务领域,孵化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企业。

 (二)

 大数据产业 依托琶洲数字岛,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上中下游大数据企业。发展大数据基础支撑产业,支持发展与存储和计算相关的芯片和终端设备,发挥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国电信广州云计算数据中心数据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推动数据资源建设。深化数据服务产业发展,支持阿里巴巴、腾讯等龙头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服务,带动数据交易、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据安全等数据服务产业生态的发展。壮大数据融合应用产业,鼓励树根互联等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工业大数据、唯品会等电商

  21 企业发展消费大数据、广发基金等金融企业发展金融大数据,带动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产业和传统产业积累的大量数据的优势,推进机器学习等新兴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实现大数据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入融合应用,落地医疗大数据、会展大数据等一批创新大数据应用场景。完善数据流通机制,建立数据交易和服务平台,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发展数据资产评估、大数据征信、大数据融资等配套业态。

 (三)云计算产业 充分发挥云计算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的优势,发展壮大云计算产业。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资源规模庞大、计算速度快,以及中国电信广州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信息存储容量大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构建云计算产业链、创新链。高水平谋划建设国家超算中心琶洲分中心,吸引和培育新兴产业及高端服务业。支持腾讯、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导入云服务相关业务,发挥其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云计算企业进入云计算产业链及服务周边相关企业,加快构建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鼓励发展以容器、微服务、远程技术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提供更高的便捷性、弹性和云间的可移植性。支持企业借助云平台有效整合优化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推动政府部门借助云上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优化业务流程。强化云计算的行业应用,大力推进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医疗、交通、物流、金融、电信、

  22 政府等领域的广泛普及,支持利用云计算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四)

 工业 互联网产业 以琶洲数字岛、保利 1918 智能网联产业园、唯品同创汇等为发展核心,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优秀供应商,发挥树根互联等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助力工业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支持本土工业互联网企业致景科技运用旗下“百布”、“全布”两大平台为纺织企业提供全链条、数字化、平台化的增值服务,赋能纺织行业生产各个环节。支持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支持培育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推动大中小微企业深度应用。支持互联网、信息通信、制造业企业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智能制造高端研发能力,推动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应用。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以工业设备上云牵引平台技术迭代和功能演进,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台系统和解决方案。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协同研发、测试验证、咨询评估、培训推广、创业孵化等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壮大。

 (五)科技服务产业

  23 以琶洲数字岛、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为重要发展平台,整合新港路沿线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聚集科技创新、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高端定制等领域,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领、高校院所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创新高地。加快一批先行示范企业建设,推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中交四航勘察设计院、中国电器科学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做优做强,挖潜山水比德、欧派创意家居设计,加快索菲亚等新迁企业产业导入,重点加强在信息通信、工程设计、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定制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鼓励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实验与制造、研发众包、网络众包等科技服务新业态。依托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等科研院所与企业,以及粤科华南检测技术装备园等专业园区,大力发展以医学检验、电子产品检验、食品检验为主导的检验检测认证业,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国家级或省级检验检测中心。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融合发展,构建知识产权生态体系,打造知识产权高地。加强经济运行预测与分析,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诉求,为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疏通道路,实现稳存量、扩增量。

 (六)

 数字会展产业 发挥琶洲数字岛举办会展时间久、积累深、基础厚的优势,锚定全球会展聚集核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数字会展新平台,推

  24 进会展业态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发挥腾讯、阿里巴巴、鸿威集团、康云科技等的数字会展技术支撑作用,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展会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展览和服务方式。以“网上广交会”等先进经验为依托,加快推动 5G、视频直播、VR/AR、多媒体展示、全息投影、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核心的各类展会中的应用,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增强参展商家与观众的互动体验,提升展示、宣传、洽谈等效果。支持企业逐步打造和完善具有统计数据、分析评估等功能在内的会展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会展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提供数字化营销服务,积极构建数据驱动的新型会展业态。围绕“线上助展”、“云端供采”、“智慧运营”等环节,大力培育数字会展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

 (七)数字贸易产业 巩固和强化数字贸易发展领先优势,积极推行资本招商模式,引入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数字贸易领域成长性好、增长潜力大的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产业集群。支持阿里巴巴、唯品会、逸仙电商、名创优品等企业在数字新零售领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粤传媒、南方传媒等企业积极布局数字化内容。争取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能力,配套发展营销推广、代运营等各类支撑服务。重点培育数字贸易新模式、新业态,重点支持与垂直领域深度融

  25 合、开放协同的合作模式,以及平台化、共享化的服务模式。积极培育极米传媒科技等内容电商头部企业、MCN 机构,助力广州打造直播电商之都。大力推动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轻纺交易园、珠江国际纺织城等专业批发开展数字化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数字贸易企业融合资源,降低传统贸易成本,提高企业贸易效率。推进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支持数字贸易龙头企业深入布局国际市场,搭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加强数字贸易基础关键技术研发,建立标准数据统计制度和监管体制,推动数字贸易标准化、深度化、制度化发展。

 (八)数字创意产业 以广州塔、广州国际媒体港为核心,构建广州塔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工美港、T.I.T 创意园等为依托,大力发展广告创意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等创意产业。推动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打造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引导中大纺织商圈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国际纺织时尚中心。支持数字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视听、数字新媒体、数字设计服务等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丰富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影音、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鼓励和支持动漫、游戏原创开发,大力提高数字创意产业的科技集成应用水平,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数字创意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发挥黄

  26 埔古港古村、小洲村、十香园、孙中山大元帅府等优质历史资源优势和海珠区岭南画派发源地优势,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历史文化素材融入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领域,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九)生命健康产业 依托中山大学、中大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加强海洋创新药物、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血制品药、单克隆抗体、新型疫苗、医疗影像、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广州国际生物岛的生命科学产业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广州健康产业小镇、华新科创园、粤科华南检测技术装备园、海珠智汇科技园等价值创新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形成优势显著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形成以智能硬件、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鼓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深化互联网医院布局,打造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高地。支持琶洲实验室在智慧医疗影像云诊断、脑机协同混合智能产品、智能医疗无线检测、智能医院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鼓励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导入智慧医疗业务,支持研发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推进智慧医疗行业充分融合 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


推荐访问:广州 科技创新 规划

热门排行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

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14篇春节晚会观后感600字篇1晚上八点,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

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3篇2020央视春晚观后感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门曈曈日

2023特殊符号图案大全(全文)

๑• •ั๑๑฀฀๑♬✿ 。 :*★☆⊙☺☻☼♠♥♡♣♤♥♦♧♨♩ิε฀฀䁠iddot;฀bull;●○●ゃ卣䁠hearts;♡๑฀฀☜☞☎☏♡⊙◎☺☻✖╄►◄▧▨♨◐◑...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

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7篇2022央视虎年春晚观后感高中作文篇1时间匆匆流逝,已经到了农

积极分子谈话记录30篇_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议记录篇一谈话时间:XXXX年6月19日谈话地点:谈话对象:入党联系人:记录人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

春晚观后感300字4篇春晚观后感300字篇1春节是每个中国人都颇为期待的一天,它不仅仅代表家庭团圆的

幼儿园谈话记录: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序号时间去谈心人姓名被谈心人姓名谈心内容备注110 2 26

2020年医院党员谈心谈话记录_2020年谈话记录

职工医院谈心谈话记录单位:职工医院谈心交心对象签名年月日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

2022年党支部领导班子“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完整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

【幼儿园谈话记录】 幼儿园晨谈记录100篇

坦直幼儿园党团结对谈心记录(2010年)